“臧否不出口”的出处是哪里
“臧否不出口”这句话,出自苏轼的《送王竦朝散赴阙》,可真是妙啊!它讲的是一个人清高自守,不轻易评论他人是非。你看,苏轼自己就是个满腹经纶的大才子,但他却推崇这种“沉默是金”的态度,是不是有点意思?
那问题来了,现代社会信息爆炸,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会“臧否不出口”?别急,让我们先思考一下。在职场里,你是不是也曾因为一时口快,说了不该说的话,结果惹了一身麻烦?或者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在晒幸福,你忍不住想吐槽几句?这些时候,“臧否不出口”就能派上用场了。
但话说回来,完全不发表意见真的好吗?其实,苏轼的“臧否不出口”并不是让你变成哑巴,而是让你学会审时度势,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。比如,面对无谓的争吵,你大可以选择一笑而过;但对于重要的事情,合理的表达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。
所以,今天的你,不妨试试在开口前先问自己:“这句话非说不可吗?”或许,你会发现,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值得你去争辩。这样一来,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,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和谐。何乐而不为呢?
“臧否不出口”出自宋代苏轼的《送王竦朝散赴阙》。
“臧否不出口”全诗
《送王竦朝散赴阙》
宋代 苏轼
我家衡山公,清而畏人知。
臧否不出口,默识如蓍龟。
擢子拱把中,云有骥aa35姿。
胡为三十载,尚作穷苦词。
丈夫不妄语,未效此何疑。
朅来清颍上,泪湿中郎诗。
怪我一年长,而作十年衰。
同时几人在,岂敢怨白髭。
愿言指松柏,永与霜雪期。
(伯父为衡州日,与君相知,有送行诗。
)
作者简介(苏轼)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